《恨嫁家族》

422_L

Andrew: 恨、嫁, 最後還是愛

林奕華導演、黃詠詩原創劇本恨嫁家族,甚有psycho drama 感覺。看畢一套舞台作品,仿似帶著一份安慰、修補的力量走出劇院,解脫痛苦的,唯有愛。這個主題很明顯,故事以長女可可為主,她的婚嫁前夕,大屋發生一連串的事。

故事多層次,可探討家庭對子女成長的傷害,四位女兒性格迴異,大女兒做好擔當家的角色,保謢自己,保護妹妹;二女愛不成,反成了大姐和男友之間的炮灰,離開家庭,以性為樂;三女隱藏自己;四女以嫁離開,每個女兒有不同性格,破碎了的家,令人選擇不同的路。

男女之間的角力一面也甚明顥,性的角力,以紅繩比喻,拉扯著。其中的愛與恨,愛與不愛,愛與權力,愛與自己,可以令觀眾反思自己的狀況。到最後,那份修補的力量很強,管家吐真言,四姐妹互相接納,看著大姐出嫁,拖著未婚夫走向光,大姐開始明白愛,也讓觀眾感受到這一份,愛。導演帶著觀眾一同經驗這些,一起痛苦。

舞台簡潔而寬闊,前半只有一個大長方形,盡用舞台深度和濶度,前後演區運用得宜,既能營造背景和感覺,也不突兀;燈光形成一格又一格牢獄,由無形牢獄開始,走入女兒和母親的故事。燈光著實在幫助了整個畫面,無論是美感或是情節的推進。台灣演員和香港演員的演出,感覺很不同,指的是與香港其他演員,不是指葉麗嘉這個唯一香港演員。說不出個所以,但一眾演員的演出令我比看香港演員舒服,而且形體好看,迸發的力量足夠。不過,謝盈萱需處理的轉變甚多,有時她不是因劇情推進而變,是因要變而變,有點美中不足。

我恨,故我嫁。我想導演完整地讓角色恨,也讓她嫁。他邀請觀眾一同經歷,以致觀眾和角色理解,唯有愛,恨才會結束,才會讓自己好過。

Peter :

《恨嫁家族》, 非常林奕華作品,觀賞場次是一月廿四日下午2:30。上次睇《三國》,文本雖然一般,有點拖拉,感覺還算良好。今次再捧場睇《恨嫁家族》,算是一個no regret decision。《三國》野心大,黃詠詩已經避重就輕,不是依歷史劇般處理,以三國情節作引子,為生活智慧(成功是什麼?)作解說,變成三國帶出的生活意義小tips。但訊息太多、要說的人物、事情、情節也多,三小時的製作看得頗吃力。(雖然仍是賞心悅目的演出 – 靚人、靚景、靚燈光)。今次《恨嫁家族》,故事比較簡單,而想傳遞的訊息相對不多,如自我價值、愛等等主題。而且在第一幕,所有人物登場,一字排開,先報導自己的名字、角色和關係,清楚明白。才正式開演,所以就算十三個角色,也不混亂。故事以大家姐結婚了,四姊妹共聚,再加上失瘋母親、管家、前男友、閨蜜等等人穿梭。故老實說,故事是有點老土陳舊,結構發展也預料之內,不是黃詠詩的最佳文本,但依然有黃的抵死啜核的對白。手法是十三個角色,每角度以一段獨白,或加入該角色與某些人的對白,去推展故事。因每幕戲,亦是以該人物作第一身自我陳述,當重覆至第五、六幕,開始膩和有點悶了。故事的主缐在大家姐可可身上,但在這戲的開首,卻以媽媽、四妹、前度等的片段開始,所以一開始反而對女主角的角色設定模糊。因故事只講母親與她的外婆,四妹的不快樂等等,對於編劇要對女主角的設定:裝強、集老闆丈夫兒子哥哥於一身的大姊角色,未能清楚掌握得到。反而是後來,從管家、母親、高層的說話,才側面確實了人物性格。

故事的人物算是立體的,每一個人現在所成的模樣,都有從獨白中給與前因,而且每人都有獨當一面的精要獨白,頗能呈現角色的性格。

這是一個有scenes, 但故事結構推進有進步空間的作品。

某些場面,處理得極美的。例如母親訴說外婆是靈媒見黑社會大哥的往事、中提琴手在台Center Up Stage唱《外面的世界》, 同一時間,而母親角色在前面的台左唱另一首歌時;二個角色以紅色麻繩作拔河,以至最後中提琴手再唱多一次的《外面的世界》,這些場面的處理極其吸引。當然割裂的段落式會成就了有場面、有情節,但故事太散,毎個人物也有他/她自己的故事。但所有人物的追求離不開自我價值的建立和別人的認同,主題還算統一的。

要讚的是燈光和佈景。因為陳友榮的猝逝,使得舞台設計一職乾脆從缺,變成把整個葵青劇場原貌呈現:只有一小平台,和椅子在整個舞台上。反而這種空洞、raw的感覺正好配合背景大宅的疏離、自閉和蒼涼。

再配合上陳焯華的燈光,因為燈打在空曠的台上,反而更突出,燈光更彷彿變成台上的另一個表演個體。陳的燈,既subtle, 而在微妙間變化。當中某些場面打的綠色lighting, 紫紅色lighting, 打在平台上,美極了!那些色彩根本巳完全打出某場面的氛圍,勝過萬語千言。是近期舞台作品少見的佳作。

台位方面,當然有林奕華signature的列陣、跑圈等等,但不算多。反而一些台位見到導演的心思,亦盡用舞台的深度和濶度。如母親講述外婆與黑社會大哥的見面,其他角色坐在椅子並列兩旁,母親隨隨撓過台右的每張椅子,走到台左去訴說往事。又或是三妹與中提琴的對話、四妹敍述傷害丈夫的經過等等。這些都見到導演在運用舞台空間的氣度。

反而有些不太明白是:有時其他演員在旁邊只坐下,只作standby mode; 但有時又在Up Stage作背景,如互相碰杯,扮作處身酒會。這些觀眾還未能拿揑出有與無這些背景的分野。有一幕是幾個角色緊貼舞台最後的牆,把壓迫、無助的感覺帶出來。但有時個別場面,這些站在後面人的動作頗多,頗分散觀眾的注意,可能是前台與後面的表演者不太協調所致。

我相信《恨嫁家族》如果re-run的話,這些瑕疵在re-run會磨合得更好。

PS. 中提琴手的歌唱得非常之好,是這劇的其一亮點。甚至比最近一些以musical掛帥的如《遇上1941的女孩》更為出色、更吸引。而且歌曲帶出得很自然,不牽強,很能加強故事氣氛,更勝過對白交待,是用得很令人回味的一項。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