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三部曲》the magical music box called America

Judas:《雷曼兄弟三部曲》,NT LIVE,去年在香港上畫,現在網上仍有資源可以收看。

劇本由Stefano Massini 編寫,英國版本由Sam Mendes執導。不說不知,劇本曾經在意大利上演,當時的處理是以群戲演出。但在英國,就只以Adam Godley, Simon Russell Beale 和Ben Miles演繹劇中近40個角色(網上有朋友數過),所有角色零秒轉換毫無違和,可說技驚四座。

劇本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閉而政府決定不救作開頭和結尾,有種悲涼味道,而作為觀眾,也是親歷2008金融風暴、明知道這三兄弟所建立的王國的結局的我們,會就此就失去觀賞的興趣嗎?

Opening 之後,鏡頭一轉,劇中轉到百多年前的1844年,Henry Lehman到達美國紐約,用了一句”the magical music box called America”來提綱挈領,可說美國就是他這個德籍猶太移民的遊樂場,也是他的掌上玩物。他先是建立了一間賣布料和西裝的小店,從他故意在其他人的休息日照樣開門搶生意可見他是個狠角色,當後來的兩個兄弟Emmanuel和Mayer到了美國,更是各有特長:Emmanuel視野宏大而個性衝動,Mayer心思細密而為人親和,三人互補不足,更將美國的棉花貿易當成music box玩弄於股掌之間。

這一段流暢迅速地給觀眾一課經濟101,三兄弟由賣下游產品(西裝),到改賣棉花的農業周邊產品,到創建”broker”這個職業,中間食價,然後再變成買賣期貨,看到這裏,我們終於明白為何我們現在的股票期貨市場的走勢,根本就不能反映現實經濟的好壞。

舞台設計也呼應著這句tagline 。一個如音樂盒的旋轉玻璃箱就是全個表演空間,三名演員差不多完全沒有離場。觀眾通通透透地看著家族的崛起與殞落。而每次公司業務擴張,三人就會寫一個新的牌匾,三個公司名一直留在玻璃窗上,跟著劇情旋轉,直到再沒有下一個名字,也有其象徵意義。

劇本寫得很優美,除了結構紥實,在史料選取方面更是挑選得非常之好,由三兄弟的從商經歷,側寫世界大環境(內戰一戰二戰),收細到三人的私生活,權力金錢就這樣一代傳一代,直至上世紀60年代將雷曼兄弟銀行易手。台詞的節奏明快,詞藻優美充滿詩意,個人最喜歡Emmanuel 不斷向商業拍檔的女兒Pauline求婚一段,Adam godley 扮演Pauline 同時擔任旁述,三次形容Pauline “annoyed, amused , curious”,但層次語氣各有不同,直至最後Emmanuel 求婚成功,編劇導演掌握語言的能力超班,個人認為甚至比最近上演標榜詞意語言的《大鼻子情聖》更佳。

整個劇本,對雷曼家族的撻伐並不多,反而是對American dream提出質疑。當我看完這齣戲,離場時,竟有個感覺是「這會否是雷曼兄弟的後人特約節目?怎麼明明是雷曼兄弟搞亂世界金融秩序卻說得好像不關雷曼兄弟的事?」是否有些洗白味道呢?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