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ilton》社交媒體時代的歷史課

Judas:《Hamilton》2016年現場錄影,由廸士尼買下版權發行。


我們都認識美國歷史,我們都知道獨立戰爭、founding fathers、constitution,再之後的南北內戰。


但對歷史人物正在經歷歷史事件的當兒,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會成功與否、又會留下legacy與否。知道的,是在看戲的我們,這班「事後的孔明」。


《Hamilton》,卻是一個讓角色用上帝視角去觀察並紀錄的舞台劇作。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讓角色用現在的上帝的視角去註釋歷史的奇異產物。為什麼要強調「現代」?因為這個劇作不單單是以現代的舞台劇的技藝去處理這個歷史人物的故事,它更是以現代的價值觀、歷史觀去詮釋當時發生的事件、每個人物的決擇。於是,你會看見King George (當時的暴君、壓迫者)是以戲謔丑角的方式處理、支持平權的the Schuyler sister的大家姐是個黑人(同一對父母,三姊妹裹面有一個黑人是哪一波神操作?)。1776年,哪一個革命黨人會知道二百年後的今天,當年的宗主國會以前殖民地為馬首是瞻?哪一個黑人、女人會知道二百年後會有一個黑人總統、一個離總統大位只有一步之遙的女人國務卿?


但在劇中,他們就是知道。in fact,他們在一開場的歌曲《Alexander Hamilton》已經預告了每個角色的結局,就像Star Wars 每次開場都會有字幕講晒往後的劇情一樣。和《凡尼亞舅舅》不同,《凡》劇說的是每個角色的當刻,《H》劇說的,卻是每個角色在事過境遷後,對當時發生的事所作的回想評論。於是,他們最重視的,不是當下的決定,而是在決定過後怎樣去詮釋、由誰去詮釋!在個個都用社交媒體,人人掌控一個網台的現世,這個劇本處理方式實在是神。一路看《H》劇,就好像看著劇中角色每打完一場仗(甚至是每開一槍)都出咗個IG story!


實在很喜歡這個處理,角色對自己每個決定都做了comment,好鬼死布萊希特,但同時,佢哋又做到並不抽離,反而是可以在這麼眼花撩亂的舞台戲法裹做到感情濃郁,最後Eliza在Hamilton過身後不斷絮語自己為他的身後名(角色最重視的東西)做了哪些工作,情緒拿捏恰到好處,最後,她哭了,我也哭了,不得不說一句「點算呀我好鍾意你呀!」。


音樂劇嘛,音樂處理必然是重中之重。hip hop, R&B, pop, soul, 十八般武藝出齊,聽得很爽。特別之處是,音樂genre的選擇是和角色特點有關。例如華盛頓是開山國父,角色沉實,於是就將比較傳統的show tone交給他處理,而Hamilton的角色由於是一個後起之秀、一個移民,於是就交一些比較調皮的音樂例如R&B, hip hop 給他,整個劇變得豐富,而劇情的節奏變得有快有慢、錯落有致,是為另一個神處理。


至於現場拍攝方面,今次可能是娛樂公司發行的關係,拍攝角度有點像演唱會。例如有時的拍攝是由台頂鳥瞰拍攝,我又想問吓,坐喺邊度嘅觀眾會係睇到呢個角度?可能我主觀,我會希望舞台劇的拍攝是可以以觀眾席的角度出發,咁我先睇到你導演嘅處理。依家咁拍法,靚係靚,不過….我唔鍾意囉,係我啫,冇事嘅。


噢,by the way ,係呀,劇透咗,Hamilton劇終係會死嘅,俾佢嘅政敵殺死。但誰不會死呢?這個二百年前的歷史人物,你總不會相信他會長命二百歲依家仲日日喺新聞見到佢吧?無論如何,this shall pass。無論環境是順、是逆,this shall pass。我們每一個的臭皮囊都留不下,留下的,只有我們的legacy。就像Hamilton,他留下了美國中央銀行,留下了聯邦金融體系,這個legacy甚至連他的政敵都不得不讚嘆為完美,「連想改都改唔到」。如果當年已經有twitter,Hamilton應該係每日出tweet推銷自己嘅發展藍圖,而佢嘅政敵就會不斷retweet鬧佢吧。但即時的讚同鬧,同二百年之後,邊個係英雄邊個係小丑,能評價的只有春秋。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