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造衛星相撞的夜空》

-images-Events-22481_HR14DARK

Judas:《沒有人造衛星相撞的夜空》電光幻影

看過藝堅鋒的《八百比丘尼》,覺得不俗,導演陳永泉在以禪入劇方面,在劇壇可說鳳毛麟角,於是當看見《沒有人造衛星相撞的夜空》又是說禪,立即買飛入場。

不才看的是尾場。

有點點失望的。

音樂劇嘛,最重要當然是歌。但在今次的歌曲上發現了幾個問題。因要遷就統一主題,曲式難免單一化;因要陳述事件,歌詞意境不高。更使我不解的是,有些歌曲未必適合在那一個scene 由那一位演員主唱,例如《天理》,曲式平和不高吭,由身患絕症的女主角在剛剛想跳樓後唱出,就有點突兀。而那種平和亦與歌詞中的詰問不調和。除了歌曲本身的問題,音響亦絕不出色,歌唱部份和背景音樂混音不良,其實加少少reverb唔駛死?…為什麼要歌聲這麼stand out呢?

由劇情開始,其實西藏這個背景並不需要(還不說編劇搞混了西藏和雲南),或在台上並未用盡這個backdrop,結果藏羚羊的出場便有點突兀了,好像西藏純是為了殺死追夢的男主角。如果他的死是為了他姐姐的growth,那她為什麼要成立基金再去(間接)害死其他追夢者呢?

在三個交錯的短篇中,編劇迴避了愛情原素,不知是故意為之還是時間不夠忍痛捨棄,結果三節都是以「親情」來拖著追夢者的後腿,想死的、想逃家的、想自立的,都難逃一「拖」。這處理比較單一平面,亦放棄了較大的衝突位及較易引起年輕人共鳴的戲劇張力。這是編劇的本意?還是,創作演員們傾完傾剩,只有「家」才是最埋葬夢想的地方呢?

這個演出的版本中,三段的情都處理得較淡,戲味簿弱,但演員對角色的認同感很深、跟劇本很friend。我猜想陳永泉是個很好的導師,能夠帶引演員填補劇本中所沒有的背景、劇情、經過。令演員演繹得順理成章。但我不明白的是,這樣的設計,雖然能夠幫助演員入戲,但他們的感情跟在台上所發生的劇情便變得不同步。又例如那絕症女角(不是針對,而是真心覺得可惜),在講述自己已沒有可能穿婚紗讓媽媽替自己高興,便自己淒然下淚到泣不成聲。但在台上、劇情推進上,觀眾情緒根本未到位,形成錯置,這又是誰的錯呢?

「守護者」的設計很好,當角色氣在頭上,想激烈回應對手時,守護者便會伸出手,按著角色,使角色平靜。可惜這個設計只在楔子用了幾次,之後沒有再用,只有少量朋友留意到,浪費了這好點子,如果可以酌量多玩兩下就好了。有時寫稿,越寫越燥底,也希望有人按我一下。

另一賣點「彩繪」,說真的,在建構氛圍和故事推進上,都沒有多大作用。

說到底,這個版本有詩意,卻對觀眾的衝擊不大,亦難言領悟,只可說是一場電光幻影,完了就忘了,反不及上次《八百比丘尼》,那不斷的輪迴讓人反思人生。

2 comments

  1. Judas 你好,
    我不太肯定你指「編劇搞混了西藏和雲南」是甚麼意思,是因為歌詞中有「我盼望可以到香格里拉一看」嗎?但其實香格里拉除了可以指中國雲南一個縣之外,亦可解作世外桃園 (Wiki: 香格里拉一詞於千多年前的藏文文獻中有所記載 … 意思為「心中的日月」… 同時,香格里拉是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於1933年發布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的地名。書中描寫香格里拉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神秘祥和的山谷,當地的居民信奉藏傳佛教。在西方文化中,香格里拉通常意指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為祥和的理想國度。) 我認為西藏和香格里拉作為劇中弟弟心目中想追求的理想的意象並無不妥,也不太明白為何閣下指「其實西藏這個背景並不需要」,你是指佈景還是整個戲安排弟弟要去西藏這個setup沒有需要?然而接下來你說「好像西藏純是為了殺死追夢的男主角。如果他的死是為了他姐姐的growth,那她為什麼要成立基金再去(間接)害死其他追夢者呢?」的邏輯我就更不明白了。因為,以後段弟弟的獨白所講,我接收到的是「無常」殺死了弟弟,而不是西藏。西藏是追求理想的象徵,姐姐成立基金去支持年輕人追求理想,為何閣下會理解成「害死其他追夢者」呢?
    閣下指「編劇迴避了愛情原素 … 亦放棄了較大的衝突位及較易引起年輕人共鳴的戲劇張力」,可見閣下較喜歡「劇力萬鈞」、「高潮跌起」的劇種。然後,演出開宗明義以禪入戲。禪修者追求寧靜、四大皆空。這種「三段的情都處理得較淡,戲味簿弱」,會不會是導演刻意安排?誠然,三個故事在起承轉合上如果能更清晰,三位主角除了在主題上相連,還可以在劇情上相連可能會更出色。佛家講求領悟多於明言,這方面我相信是創作人的選取吧。而閣下指「演員對角色的認同感很深、跟劇本很friend … 能夠帶引演員填補劇本中所沒有的背景、劇情、經過。」,或許就是要彌補劇情上的簡約。
    至於「另一賣點「彩繪」,說真的,在建構氛圍和故事推進上,都沒有多大作用。」,我完全同意。我在某訪問中讀到,現場彩繪的安排乃希望展現「當下」的一個手法。這令我聯想到,這不是一個戲劇安排。Hans-Thies Lehmann在他的著作Postdramatic Theatre 中有有關劇場中加入祭祀/儀式的論述,閣下可以參考。當然,黑盒劇場乃實驗之地,成功與否見仁見智。
    閣下指「這個版本有詩意」,我同意。然而詩意對我來說就是以相對少的文字/材料,引發更廣闊的想像。《八百比丘尼》畢竟是漫畫改編,可能有更多「引人入勝」的材料 (例如加了愛情線)。

    觀看場次:25/1/2014 8:00pm

Leave a comment